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
由 admin1分享
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
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知識體系是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核心內涵,是中國敘事體系建構的基礎。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圍繞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思考并解答時代所提出的問題,是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關鍵。
一
中國現代學術的興起,與政治轉型是同步的。在古今中西激蕩之中,近代中國學者立足不同主張,開始了現代知識體系建構的歷程。從新文化運動到20世紀20年代的科玄之爭、30年代的全盤西化和中國本位之爭,現代學術逐漸開花結果,誕生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思想家,產生了一批有體系性的學術成果。整體而言,這一時期知識體系的構建具有會通古今中外、多元思潮并進的特點,其中西方話語影響巨大。馮友蘭先生是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奠基者之一,其在《中國哲學史》開篇即言,“哲學本一西洋名詞。今欲講中國哲學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國歷史上各種學問中,將其可以西洋所謂哲學名之者,選出而敘述之”。依此,哲學有一標準,即其在西洋的形態。中國哲學史的寫作是根據此標準選擇中國的材料而進行的。如此,歷史上的中國哲學被“質料”化了,“形式”則來自西方,這難免會割裂作為一個整體的中國歷史文化,不足以呈現其獨特的智慧。實踐證明,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裝進任何一個現成的套子里,“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都無法揭示其真正的價值和精神。這種處理方式在中國現代知識體系建構初期不可避免。
新中國成立后,現代學術進入新的階段。作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不斷中國化,改革開放以來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知識積累和學術進步也不斷展開,中國意識不斷增強。進入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提出,讓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具備了更加充分的條件和明確的方向。以上述中國哲學史的研究和寫作為例,立足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多元哲學立場出發,從中國歷史文化實際出發,揭示其獨特的問題意識,呈現其完整的思想體系,發掘其優秀的價值觀念,從而使寫成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哲學史成為可能。新時代確立起的自信自立態度和新一代人的學術創新工作,一定能確立起包括中國哲學在內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體性,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
二
守正創新,從文化和學術上來說,即包含守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正,又具有創新時代中華文化之新之義,這是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基本立場。無論是守正,還是創新,都離不開對時代問題的回應,也離不開對歷史文化的傳承。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歷史證明,發現屬于那個時代的真問題、大問題,并尋求解決之道,是知識創新的關鍵。老子、孔子等面對春秋末期禮壞樂崩的局面,思考并回答秩序重建的問題,開創道家和儒家思想,奠定了其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當代中國所面臨的問題較之過去要復雜得多,這給哲學社會科學創新提供了活水源頭。新時代十年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一方面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不斷中國化時代化,另一方面也推動了各個知識領域的持續進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自覺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學術己任,以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決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深刻揭示了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根本目標和戰略意義。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論述,這些問題都可歸結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必須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講清楚,闡明蘊藏在中國式現代化基本特征、本質要求和戰略安排背后的道理哲理學理。
當代中國既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又是歷史中國的飛躍。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特別強調扎根于五千年文明傳統之上,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堅定歷史自信,把握歷史主動,體現的是鮮明的歷史意識。真正的歷史意識是貫通過去、當下和未來的意識。過去不僅是過去,它在很大程度上規定著現在;未來不僅是未來,它在很大程度上引領著現在。講清楚當下的事情,要向過去回望千年,也要向未來遙望千年。在大歷史的視野之中,理解大問題的邏輯和線索也會清晰起來,進而產生知識和思想的創新。
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胸懷天下”“我們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在扎根中國大地的同時,對人類知識采取開放的態度以豐富自身。
中國自主知識體系首先要堅持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從中國歷史和實際出發認識和定義中國,觀察和理解世界。這種主體性,鮮明體現在“中國特色”一詞之中。中國特色乃是中國人基于自己的歷史傳統和當代實踐,針對中國問題和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給出自己的答案,選擇自己的道路和制度,創造自己的文化。與自然科學不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象更多關聯著特定的土地、語言、文化、歷史和人民,有著更強烈的民族性和繼承性。同時,政治制度、發展道路和發展階段等,也讓不同國家的社會實踐各具特色,這構成了其實踐主體性。歷史主體性和實踐主體性一起確立了文化主體性,構成自主知識體系的底色。
但強調主體性和特色并不意味著采取封閉或孤立的立場,把中國和世界割裂開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強調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包含在這一論述之中的“共同—特色”框架具有普遍意義,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在堅持其主體性和特色的同時,同樣具有各國知識體系的共同特征。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處理共同性問題形成的知識積累等,都是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由世界意識而來的跨文明視野,有助于我們在文明比較和互鑒中認識、豐富和確立自身,客觀把握和了解世界。不難發現,包括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內的很多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學術成果都具有開闊的世界意識,在充分把握不同文明傳統核心特征的基礎上,從跨文明視野展開宏大論述。以理解中國為例,從中國看中國和從世界看中國視角的交織,無疑會形成一個更立體而豐滿的中國形象。中國學者應自覺關注外部世界關于中國的研究及認知,一方面通過他者的目光更好地認識自身,另一方面通過對話和交流促進世界對中國更準確和客觀的理解。